桌面版 English 网页指南 联络我们 分享 RSS
  • 还原字体
  • 较大字体
  • 最大字体

新闻稿

(资料来源:政府新闻处)

立法会四题:遏抑住宅物业炒卖的措施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十五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刘淑仪议员的提问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的答复:

问题:

  面对炽热的房地产市场,各地政府均已推出降温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早自一九八四年推行名为Lex Koller的措施,外地人可购买的渡假屋限于全国1 500间,而有关物业的坐落地区、用途及最大面积等方面亦受限制。此外,澳洲政府禁止非当地居民购买二手住宅物业,而内地各省市政府亦实施了不同的住宅物业购买及转售限制。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五年,每年分别有多少宗一手及二手住宅物业交易,并按买家身分(包括香港永久性居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本地注册公司及非本地注册公司),以表列出分项数字及其分别占有关总数的百分比;有否评估海外资金流入对一手及二手住宅物业市场的影响;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二)鉴于现时市民的住屋需求殷切,政府有否考虑推出合适的限购措施,以遏抑住宅物业的投机需求;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三)鉴于政府于去年十一月全面提高住宅物业交易的从价印花税税率,但在买楼时无拥有其他住宅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不受影响,而税务局的资料显示,去年十二月至本年三月期间进行而买家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住宅物业交易中,百分之九十四的买家没有拥有其他住宅物业,政府有否评估该等交易当中,有多少宗涉及借用他人名义(俗称「借人头」)买楼以减少税务开支的个案;如有,评估的详情为何;有否计划加强公众教育,使公众明白在物业交易中借人头及借出人头均属违法;如否,原因为何?

答复:
 
主席:
 
  过去几年,由于房屋供求紧张及持续超低利率的环境,本港楼价上升,泡沫风险高企。为应对供求失衡的情况,特区政府一方面致力透过多管齐下措施增加房屋供应。同时,政府亦推出多轮需求管理措施,以减少外来需求、短期炒卖需求和投资的需求。就叶刘淑仪议员提问的各部分,在谘询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和税务局后,现综合答复如下。

(一)外来需求方面,我们在二○一二年十月推出买家印花税。除非买家是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否则须缴付15%的买家印花税。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一手和二手住宅物业交易按买家的身分划分的统计数字载列于附件。从附件可见,涉及非本地买家(包括个人和公司)的一手和二手住宅物业交易由二○一二年占交易总数的4.6%减少至二○一三年的2%,其后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由于在港购买物业的人士无须申报其资金来源,因此我们无法估计购买本地物业的资金中有多少来自境外。

(二)短期炒卖需求方面,我们在二○一○年十一月推出额外印花税,并自二○一二年十月起调高额外印花税税率及延长须缴纳额外印花税的物业持有期。如业主在取得住宅物业之后的36个月内转售,视乎物业持有期的长短,须缴付10%至20%不等的额外印花税。

  在推出额外印花税后,短期转售(包括确认人交易以及24个月内转售)的成交宗数由二○一○年一月至十一月(即引入额外印花税前)平均占交易总数约20%大幅下降至今年一月至九月的0.7%。

  投资需求方面,我们在二○一三年二月推出双倍从价印花税,并于二○一六年十一月推出新住宅印花税。除非买家是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并在购入住宅物业时并无拥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业,否则须缴付15%的新住宅印花税。换言之,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购买香港的住宅物业,除买家印花税外,更须缴付新住宅印花税,即合共缴付30%的印花税。

  在推出新住宅印花税后(即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九月),须缴付双倍从价印花税或新住宅印花税的住宅物业交易宗数约占交易总数的11%,较推出新住宅印花税前(即二○一六年一月至十一月)约26%大幅下降。在同期涉及香港永久性居民买家的住宅物业交易中,约93%个案的买家在取得有关住宅物业时并没有拥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业,较推出新住宅印花税前的约75%显著为高。

  以上数据显示需求管理措施在减少外来、短期炒卖和投资需求方面成效持续显著,现阶段并没有推出「限购」措施的需要。

(三)住宅物业交易的买家如欲申请豁免缴付买家印花税或按较低的第2标准税率缴付从价印花税,必须向税务局提交凭借《宣誓及声明条例》(第11章)作出的法定声明,确认他们符合《印花税条例》(第117章)订明的豁免条件,包括在取得有关住宅物业时是代表自己行事。买家如故意作出虚假陈述,即干犯《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下的相关刑事罪行,一经定罪,可处监禁两年及罚款。此外,根据《印花税条例》,如税务局发现买方的声明不真实,买方须补回应缴纳的印花税税款差额,而以欺诈手段意图诈骗印花税亦属犯罪,违者可处第六级罚款(即100,000元)及监禁一年。税务局一直密切监察有关情况,并已跟进个别个案。

  在这里我也想说,借用他人名义购入物业以减轻税务负担,不但会触犯法律,日后或会就有关物业的业权问题引起争拗。
 
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00分